《昨天、今天、明天》是一部精彩的小品,出自 1999 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,用幽默的手法反映了社會的變遷。 當然,對于眾多 95 后的小伙伴們而言,可能對這個小品并不熟悉,想到的可能是另外的含義。但不管哪種聯想,當我們再次看到這三個詞時,想到的更多的是時代變遷與稍縱即逝,每時、每刻、每天、每月、每年都是一種“昨天、今天、明天”。誠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言,一切事物都在運動,運動是絕對的、永恒的、無條件的。
一、知識梳理
物質的含義: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,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。
物質的存在的方式: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,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。
1.物質是運動的物質,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無條件的、永恒的、絕對的。
2.運動是物質的運動,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,是運動的主體。
3.相對靜止:是標志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、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穩定和平衡狀態的哲學范疇。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,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的狀態。
4.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,是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。
二、解題思路
找出關鍵詞,表示“動”“靜”及相關詞語
運動-->無條件、永恒的、絕對的 如“變”“動”......
靜止-->有條件、暫時的、相對的 如“沒有變”“未嘗動也”......
三、例題
1.(單選)研究成果顯示,因學習而產生的“西塔波”可促進腦神經細胞生成,從而“大腦越用越靈”的觀點得到了科學論證。“大腦越用越靈”的事實主要表明:
A.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
B.物質是運動的主體
C.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
D.認識運動的主體是人的思維
1.【答案】A。解析:本題考的是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。大腦越用越靈活,運用大腦,使得大腦運動。從而促進神經細胞的生成,使得大腦更靈話,這說明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,A正確;B、C兩項與材料無關。D說法不正確,因為認識運動的主體是人不是人的思維。故本題選A。
2.(多選)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,因為:
A.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B.運動和物質實際上是一個東西
C.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D.運動是物質的承擔者
2.【答案】AC。解析:A項正確,運動是普遍的、無條件的、絕對的,它是物質的根本屬性,是物質的存在方式。C項正確,D項錯誤,運動是物質的運動,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。B項錯誤,混淆了運動和物質。故本題答案選AC。
3.(多選)宇航員在艙外工作時,航天飛機相對于宇航員是靜止的,以地球為參照物,宇航員是運動的,航天飛機也是運動的。這說明:
A.運動是靜止的一種特殊狀態
B.靜止是無條件的
C.靜止是相對的
D.航天飛機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
3.【答案】CD。解析:運動時絕對的,無條件的;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,是有條件的,相對的,而事物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。故本題答案選CD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