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廣西初中音樂教師資格證試講面試:《回聲》教學設計
一、教學目標
【情感態度價值觀】
感受樂曲中表達的對自由向往之情,體會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加深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。
【過程與方法】
學習過程中運用聆聽、分析等方法,學生能夠提高音樂審美能力。
【知識與技能】
了解自然現象——回聲,明白大自然處處有音樂。
二、教學重難點
【重點】
欣賞《回聲》及拓展知識。
【難點】
感受無伴奏合唱的音樂特點,分析歌曲中對回聲的表現。
三、教學過程
(一)新課導入
教師展示美麗的大山回聲視頻,并提問:視頻中的聲音是什么?
學生自由回答。
教師總結:回聲。
由此導入本課內容。
(二)初步感知
1.播放作品《回聲》,并配上山谷里小鳥、小溪、花草樹唱歌的美麗畫面,學生欣賞作品。
教師提問:回聲是怎樣形成的?
學生自由回答。
教師總結:聲波在傳播過程中,碰到大的反射面(如山谷、建筑物的墻壁等),在界面將發生反射,人們把能夠與原聲區分開的反射聲波叫做回聲。
2.復聽作品
教師提問:歌曲特點是什么?帶給你什么感受?
學生自由回答。
教師總結:作品無伴奏,多聲部,感覺聲音漸漸的向遠方飛去,消失在遠方。
(三)探究學習
1.結合作品講解音樂家拉索的生平,并提問:這首歌曲對拉索的意義?
學生自由回答。
教師總結:當我們聽合唱音樂會的時候,有時會聽到一首名叫《回聲》的無伴奏合唱。那奇妙、和諧、遙相呼應、動人音響的聲音往往使你有置身在群山幽谷之中的感覺,領受到與大自然對話的歡樂,內心無比寬廣、愉快。假如你猜想這首歌是現代或近代人創作的,那可惜了。它的作者是十六世紀尼德蘭作曲家奧蘭多·拉索。他比貝多芬早二百四十年,比人們你之為“十二平均律之父”的巴赫,還早一百五十年。
2.再聽作品
教師提問:歌曲中式如何表現回聲的?
學生自由回答。
教師總結:在歌曲中,回聲的表現是通過聲音的強弱調整而形成的,聲音強時則感覺聲音就在面前,而聲音變弱時則感覺聲音稍遠,漸弱則漸遠。通過強弱對比的方式,反映出回聲的的特點。
3.播放歌曲《牧歌》,并提問:兩首作品的異同?
學生自由回答。
教師總結:都是無伴奏多聲部合唱,也利用了聲音的強弱對比形成了回聲的效果;但是《回聲》感覺起伏較大,而《牧歌》則表現平坦。
4.播放《回聲》,要求學生輕聲哼唱,并感受音的強弱對比。
(四)拓展延伸
1.分小組用不同聲部輕聲合唱作品。
2.請學生將歌曲中所感受到的畫面畫下來,并展示點評。
(五)小結作業
今天我們學習了歌曲《回聲》,認識了拉索,領略了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的音樂風格特點,感受到合唱中聲音的強弱變化給我們情感帶來的沖擊。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更為深入了解多聲部合唱音樂,并積極吸收和借鑒,豐富自身的音樂知識。
請同學們課后收集其他無伴奏合唱作品,對比聆聽一下,并和同桌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。
四、板書設計
中公講師解析
以上就是“2020廣西初中音樂教師資格證試講面試:《回聲》教學設計”的全部內容,更多教師資格面試資料請關注中公廣西教師網教師資格面試頻道。
掃碼·關注微信公眾號(廣西教師)
回復“教資面試”領取教師資格面試白皮書
回復“19”領取教資面試誰是講課王禮包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